來源:鎮雄縣委黨研室 發布時間:2021-07-12
林青,1911年4月出生于畢節縣城南門口一窮苦人家。自幼性格倔強,且較聰明,8歲入學時,就能勤奮學習,深受父母之愛。由于家中極窮,林青13歲不得不輟學到城區一家商號當學徒。15 歲時,林青因不堪商號老板的毒打虐待逃到重慶,在重慶一家進步劇團學習藝術、當演員。林青在劇團受到進步思潮的影響,進步很快。
1927年3月23日,國民革命軍攻占南京,次日遭到停泊在長江口的英美軍艦炮擊,釀成死傷軍民約兩千人的血案。消息傳到重慶,重慶各界群情激憤,于1927年3月31日,在重慶打槍壩舉行抗議英美帝國主義炮擊南京的暴行和支援北伐戰爭的群眾大會。四川軍閥為鎮壓群眾支持北伐軍的集會,制造了重慶“三·三一”慘案,林青因參加集會而被捕。經營救出獄后不久,林青便考入西南美術??茖W校學習。
1929年,林青在重慶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年,林青在重慶美術??茖W校畢業后,輾轉到了上海。1931年夏,林青進入上海提籃橋一家鎖廠當學徒。在鎖廠當學徒時,林青積極參加上海黨組織領導的“文學研究社”“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等組織的活動。通過參與“文學研究社”和“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的活動,林青與在上海郊區江灣國立勞動大學中學部的繆正元取得了聯系,了解到繆正元是上海滬西區團委的工作人員,通過繆正元接上了團組織的關系,林青被安排為滬東區團委工作。緊接著,林青、繆正元與在上?;顒拥馁F州老鄉黃英倫、金嘯遠、樂石麓、謝銘榮等人組織了“朝陽音樂社”。林青和“朝陽音樂社”的成員一起參與了上海滬東、滬西的抗日救亡運動和上海工人總罷工,并通過“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關系,在上海滬東和滬西工人區演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日救亡。林青的突出表現,得到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的認可,林青正式轉為中共黨員。
1932年1月28日,林青因積極參加中共領導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國民黨不抵抗政策的上海工人總罷工,被人告密至英租界巡捕房,英租界巡捕在林青的住處搜出一本書籍—《布爾什維克》,英租界巡捕房以“共產黨嫌疑罪”的罪名逮捕了林青。
1933年春,林青出獄后因無法找到黨組織便和同鄉繆正元一起返回家鄉畢節,與在畢節中學任教并領導抗日救亡活動的老同學秦天真一起,組織建立了“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以思想進步的教師和學生為基礎,廣泛聯系勞苦大眾,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同時發展畢節進步青年入黨,不斷擴大黨在畢節的革命力量。
1934年1月,由林青介紹、繆正元監誓,吸收秦天真加入中國共產黨。三名黨員已構成了成立黨支部的條件,林青、繆正元、秦天真在畢節城區五龍橋東北側的一民宅內,秘密建立了中共畢節地下黨支部。黨支部由林青擔任支部書記,繆正元、秦天真為支部委員。黨支部認真討論、通過了林青提出的四條行動綱領:
一、發動武裝斗爭,創造條件建立蘇維埃政權;
二、加強黨對“草原藝術研究社”的組織領導,推動群眾性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三、加強黨的建設,發展黨的組織;
四、繼續設法與黨的上級機關取得聯系。
在黨支部的領導下,草原社成員發展到200多人,并把活動范圍擴展到畢節農村。地下黨支部建立后,支部除更積極地開展群眾性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外,還派秦天真與劉海樓介紹來的黔軍營長范敬章進行秘密交談,將范敬章帶到畢節的一個營的黔軍武裝拉到革命隊伍一邊,成為畢節地下黨掌握的一支革命武裝力量。
范敬章是畢節縣頭步橋人,原是黔軍進步軍官。其曾在黔軍周西成部擔任營長,因不滿國民黨軍閥的所作所為,便獨自拉出200多人槍回到家鄉,在鎮雄一帶打富濟貧,以“上等之人差我錢,中等之人莫照嫌,下等之人跟我走,一月給你塊半錢”的口號,號召窮苦人起來一起打富濟貧。范敬章在家鄉聽到地下黨教唱的《草原青年之歌》和看到“草原藝術研究社”的進步活動后,感到前途有了希望,便通過親戚劉海樓的介紹找到秦天真,與秦天真進行會晤。由于秦天真與范敬章長時間對時局看法的秘密暢談,加深了范敬章對中共畢節地下黨的了解,范敬章感到非常高興。秦天真向林青匯報范敬章的情況后,林青對范敬章非常重視,與秦天真一起多次到范敬章的武裝隊伍里,找范敬章長談,向范敬章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和為窮人打天下的道理,堅定了范敬章“堅決跟共產黨走”的信念,使范敬章主動將自己的隊伍交給黨支部指揮。根據范敬章的表現,黨支部決定吸收范敬章入黨。1934年春,由秦天真作介紹人,林青作監誓人,為范敬章舉行了入黨宣誓。
畢節地下黨支部積極而有成效的革命活動,引起了畢節縣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和仇視。國民黨當局正準備對地下黨支部成員下毒手時,地下黨支部為了保存實力,于1934年5月,林青等支部成員和部分骨干離開畢節,先在鎮雄潑機一帶活動尋找范敬章部隊未果,然后轉移到安順、貴陽等地進行活動。林青等在貴陽利用各種社會關系,以學校為主要陣地開展活動。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文學藝術研究會”等,通過宣傳抗日,開展文藝活動和組織閱讀革命書刊,把進步青年和愛國志士吸引到黨支部的周圍。林青始終把黨的組織建設放在首位,通過各種活動,考察和培養了徐健生、李策等一批骨干分子,逐步把他們吸收到黨組織中來。根據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支部決定,成立一個以黨員為核心,有革命進步人士參加的9人工作委員會,以貴陽為中心,面向全省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的組織,并派黨員鄧止戈、黃大陸等在國民黨部隊搞兵運工作。1934年底,全省建立黨支部和黨小組10余個,黨員發展到40余人。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遵義。林青聞訊后,為尋找中央紅軍與黨取得聯系,林青從貴陽經榕江、思南等地輾轉到達遵義。在紅軍召開的一次群眾大會上,林青巧遇在上海同獄的難友吳亮平(時吳在紅軍中擔任紅一軍團地方工作部長、中央縱隊秘書長)。吳亮平帶林青去見紅軍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長羅邁(李維漢),林青向李維漢詳細匯報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情況。隨后李維漢代表中央承認貴州地下黨,并批準成立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任命林青為貴州省工委書記兼遵義縣委書記,鄧止戈、秦天真為工委委員。李維漢還向林青傳達了遵義會議精神,鼓勵全體黨員要在白色恐怖之下英勇頑強地堅持斗爭。林青回到貴陽后,立即組織工委成員商討執行中央對貴州工作的指示,商量建立以林青為首的軍事小組問題,并由秦天真具體負責深入各地發動武裝斗爭,吸引國民黨軍,掩護紅軍。貴州地下黨還通過秘密活動搞到敵人的軍用地圖和密電碼本,及時交給中央特派員潘漢年,為紅軍四渡赤水和順利突圍北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群眾工作中,省工委采取印發傳單,利用各種場合,宣傳共產黨員和紅軍北上抗日的主張,傳播紅軍勝利的消息,揭露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圍剿紅軍的反動陰謀,發動群眾反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在斗爭中積極培養和發展黨員,壯大黨的組織。至1935年4月,全省已有11個縣和貴陽市10多所學校建立了縣委、支部或黨小組,形成了以省工委為核心的黨的體系,領導全省各族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1935年7月19日,由于叛徒出賣,省工委設在貴陽萬寶街的聯絡點被破壞,劉雪葦和林青先后被捕。在貴陽國民黨監獄中,敵人為了徹底破壞貴州地下黨組織,便以高官厚祿收買林青,被林青堅決拒絕。敵人以政治誘惑手段達不到目的,就對林青施以各種酷刑和死亡威脅。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林青堅貞不屈,義無反顧。在監獄的看守中,有一個因失去與黨組織聯系的中共黨員,名叫董亮清,董亮清決定幫助林青、劉雪葦越獄逃走。但當時的情況一次只能押解一人出去,越獄的機會也只有一次。董亮清向林青、劉雪葦提出自己的決定時,林青告訴劉雪葦,自己被打成重傷,不能恢復,出去對革命事業也不能再作貢獻,自己放棄越獄。并以工委書記的名義,決定幫助劉雪葦越獄。預定越獄時間來到時,林青竭盡全力搖響獄窗,大聲喊叫,把監獄看守吸引到自己身旁,幫助劉雪葦越獄。
劉雪葦越獄成功后,國民黨監獄為了防止林青越獄逃跑,準備對林青立即執行槍決。1935年9月11日,林青戴著腳鐐手銬被押上刑車往貴陽紅石坡刑場方向行駛。刑車經過的市區街道兩側擠滿了為林青送行的貴陽貧苦市民和進步人士,國民黨軍警持槍拼命堵住群眾,刑車只能緩慢行駛。此時,在監獄被折磨得傷痕累累的林青,站在刑車上昂首挺胸,高唱《國際歌》,高呼“打倒出賣國家民族的蔣介石”“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國民黨軍警為了封住林青的口,慘無人道地用刺刀戳穿林青的雙腮卡住牙關,致使林青滿面鮮血直流,不能說話。林青大義凜然,從容面對死亡……在紅石坡刑場,林青在敵人清脆的槍聲中壯烈犧牲,時年24歲。
![]() |
主辦單位:鎮雄縣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鎮雄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運營維護電話:0870-3132198 政務專線:0870-12345 政府網站標識碼:5306270005 滇ICP備12000586號 網站地圖
|
![]() ![]() |